劳工之歌--《劳工记》《劳工记》(又名《罢工歌》),是上世纪20年代安源工人中流传的一首长篇叙事歌谣,创作于1923年。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珍藏的《劳工记》手抄本共两本,均于1925年手抄而成,文字全是用毛笔书写,左开竖排版,字迹工整,内容较全。《劳工记》每两句一韵并排成一行,全文共840句,约6000字,采用萍乡春锣调子演唱。 这首歌谣以大罢工斗争历史事件为中心,真实而生动地叙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的兴起过程,表达了工人阶级的自豪感。歌谣中所记叙的事,都是工人自身经历的,所描绘的人物,和工人有着密切的联系。 旧社会的安源工人深受帝、官、封的剥削与压迫。不仅工人的大部分工钱被迫存入矿局不得兑现,还经常遭到工头的毒打和谩骂。总监工王洪卿,每月克扣工人工钱3000多元,超过其正薪的7倍。而矿工许焕文却因工钱无法兑现,被逼丢下妻子儿女投河自尽。歌谣中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工头压迫工人的情景: 东平总管三胡子, 压迫工人如狼虎。 号名叫做王洪卿, 打仗势力压工人。 压迫工人太无理, 个个手拿棍一根。 有点不知他的意, 受打受气真闭气。 他把工人当牛马, 不由分手瞎打人。 由此可见总监工王鸿卿的残暴、阴险、毒辣,苦难深重的安源工人日夜盼望着能找到一条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光明道路。直到1921年,李立三、刘少奇来到安源,开展工人运动,带领着安源工人把身翻,歌谣中唱到: 有个英雄天下少, 名号能至李先生, 出洋俄国转回程, 年纪只有二十四, 祖居湖南醴陵住, 他从长沙到萍乡, 要救工人出劳墙, 工会湖北来办起, 劳动工界结团体。 总主任选李能至, 刘少奇管窿外事(窿外主任)。 路局主任朱少连, 个个办事当青天。 1922年9月14日,在安源工人俱乐部的领导下,安源大罢工爆发了。工人们暂停工作,冲出矿井,守住井口,只出不进,迫使路矿当局与工人俱乐部进行谈判。《劳工记》记叙了这一史实后,接着写到: 少奇同志好胆量, 我往矿局走一趟。 代表全体众工人, 见机而作把事行。 工友不必顾虑我, 这次非我去不可。 若凡我不去接头, 恐难达到这要求。 明知山中出猛虎, 岂肯贪生又怕死。 偏偏要向虎山行, 贪生畏死枉为人。 这段话生动地反映了工人代表刘少奇胆大心细,机智果敢,坚持工人利益、勇于斗争的性格。而这次谈判为安源大罢工取得胜利打了下坚实的基础。 在李立三、刘少奇的亲自领导下,安源路矿工人经过5天的英勇斗争,终于迫使路矿当局签订了13条协议。1922年9月18日下午,安源工人隆重集会,庆祝罢工胜利。歌中写道: 今天下午把会开, 路矿工友一起来。 开会就是十八号, 路矿工友都来到。 两边赞[站]了许多人, 等候先生到操场。 先生来到讲台上, 台下之人纷纷乱。 巴掌一响莫做声, 工友听我说原音[因]。 万众工友齐领会, 并无一人把话议。 重头侧耳听规章, 先生开口说当祥[端详]。 第一团体要结紧, 团体就是工友命。 我们工友算齐心, 罢工胜利果然成。 歌谣后面还写了罢工十三条的具体内容,以及安源工人为实现十三条而进行的斗争,一直写到了1923年。歌谣中记叙的史实曲折有致,真实可信,由于在流传中不断有人补充、修改和整理,原作者已不可考。但它真实记录了上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可以说,它不仅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1994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鉴定为一级文物。 下一篇红色股票
|